最新2025兴观群怨名词解释复旦大学2026年研__红鱼学习网

‘孔子“兴观群怨”的文学批评解读

摘要:

“兴观群怨”是孔子对诗歌社会作用的高度概括,体现了其对诗歌美学作用和社会教育作用的深刻认识,标志着中国文学批评史的起点。

在古代文学批评史上,“兴观群怨”这一概念最早由孔子提出。这一观点源于《论语·阳货》中的一段话:“子曰:‘小子,何莫学夫《诗》?《诗》可以兴,可以观,可以群,可以怨;迩之事父,远之事君;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。’”这段话揭示了诗歌欣赏的心理特征和诗歌艺术的社会作用。

“兴”指的是诗歌可以激发人的情感,引发共鸣;“观”则是指诗歌可以观察社会现实,反映时代风貌;“群”意味着诗歌可以促进人际交往,增进团结;“怨”则是指诗歌可以表达不满,抒发情感。孔子认为,诗歌具有多方面的社会功能,既能够教育人,也能够娱乐人。

“兴观群怨”这一理论不仅深刻地揭示了诗歌的艺术特征,而且对后世文学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。它开创了中国文学批评史的源头,为后世文学批评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。

相关资料:

更多关于中国文学史考研资料,请点击以下链接获取。

结语:

“兴观群怨”作为孔子对诗歌社会作用的精辟概括,不仅体现了其深厚的文学素养,也为我们理解诗歌的价值和作用提供了重要的启示。在今后的文学研究中,我们应当继续深入探讨这一理论,以期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国优秀的文学传统。’
点击网址快速查看考证资料:【红鱼学习网】http://hongy.100xuexi.com, 一站式考试考证优质服务平台,走向成功人生。

考证上岸免费资料,微信:Catfire1688

关注官方公众号:红鱼学习网,免费获取10万种考证资料。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